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洪维智出席会议并讲话。
全市以官网新媒体传播为媒介、以宣讲传播志愿服务为抓手,通过微课堂指尖讲坛大众微讲坛等平台,运用新媒体、自媒体传播能力强、传播面广的特点,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从传媒指尖送进千家万户。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市充分发挥市县两级融媒体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综合性服务功能,运用各中心贴近群众、聚集人气、覆盖城乡、整合资源的优势,以建党100周年为主题,以党史学习教育为主线,搭建学习平台、激活红色资源、开展基层宣讲、落实志愿服务,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深入实践。
围绕整理出的当地红色资源清单,全市各县市区认真组织基层党员到当地红色基地举办读书班、开展主题党日等活动,采取情景教学、现场办学、专题研讨、红色宣讲等方式,开展就近学本地学。隆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党史馆、设置党史学习书吧、党史学习咖啡吧等,利用特色服务区直观服务群众;昌宁县举办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展、红色电影大家看学习党史100讲等活动;施甸县图书馆每周五开展学党史、讲党史、忆初心读书会,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推动学习教育向基层群众延伸;龙陵县文化馆和融媒体中心以云南党史人物李鑫为原型,创作出《云岭星火》等大型舞台剧幕,把讲党史、祭先烈、学先进、思奋进搬上群众舞台,增强党史学习的现场感和直观感。围绕这一目标,全市聚焦中心城区各街道社区群众反映强烈的脏乱差问题,组织党员干部进社区轮岗执守,对菜市场、背街小巷、公厕、绿地、出行街道等民生区域清扫维护,带动城市社区群众积极开展文明创建工作。全市以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为主题,以跟着总书记的步伐学党史为主线,组织各级党员干部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走一遍,开展跟走考察路线、研讨乡村振兴、宣讲党的创新理论等现场教学。今年二季度,全市继续下派9679名驻村工作队员,聚焦基层群众反映的困难事、烦心事,解决人民群众的就业困难、就学困难、就医困难,严防因事返贫因病返贫因学返贫,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同频共振,筑牢防范返贫高坝。
为营造丰富多彩的群众文艺文化活动氛围,全市充分利用两个中心的公众舞台搭建优势,用说、唱、颂、扬的社区小舞台传送到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大舞台。保山红色资源丰富,境内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指引下的滇西全民抗战;有地下党组织在金鸡的415武装起义;有和平解放西藏时的运粮援藏史。众所周知,全国文明城市是一座城市的金字招牌,是城市的无形资产,也是城市形象和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
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我们要从思想上把创文当作自己理所当然的责任和义务,不需刻意号召也能自然而然地维护城市形象、维护创文成果。截至目前,遍观各家媒体曝光的不文明行为,主要集中表现在随意乱穿马路、翻越护栏、逆行、违规停车、机动车不按规定行驶、占道经营、商户乱泼污水等。只要我们从心灵深处热爱这座城市,我们就会自觉地投身创文活动,让每个市民从内心深处建立起举止文明的自觉意识
下一步乡村振兴怎么搞?国家有啥好政策?脱贫攻坚结束后优惠政策会变吗?这些都是老百姓关心的话题。老百姓最想知道什么我们就讲清楚什么,老百姓对什么困惑我们就讲明白什么。
我们现在就需要像艾思奇那样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讲好的人才。黄彪说,很多次到农村社区宣讲,都有办事群众自发围观,有时会议室容纳不下,村民就站在门外从头到尾认真听完。我们要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宣讲地点不局限于报告厅和会议室,宣讲时间也很灵活,赶街天、农闲时,板凳会、火塘会、田埂会,哪里方便哪里讲。
每次宣讲前,我们都要事先备好课,针对不同的宣讲对象找准他们的兴趣点,尽量搜集本地事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拉近和老百姓的距离。近年来,腾冲市以现场讲解、开办道德讲堂、艾思奇大众哲学讲堂、艾思奇百姓宣讲团流动讲堂、《大众哲学》读书活动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切实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送入寻常百姓家。另一位宣讲团成员郭胜告诉记者,宣讲中既要讲宏观政策,又要讲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增强宣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宣讲团还培养了一支少数民族宣讲员队伍,他们用本民族语言及时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党的惠民政策传达给少数民族群众。
(蔡文雯) 责任编辑:钱秀英 编辑:钱秀英。黄彪是腾冲市干部教育学院的老师,也是艾思奇百姓宣讲团的一员,2020年,他参与了脱贫攻坚七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三轮宣讲,走遍腾冲市18个乡镇,累计宣讲50余场。
有一次宣讲结束后,一位40多岁的村民来找他复制课件,希望能带回去让自己的孩子学一学。这是2020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腾冲市和顺镇艾思奇纪念馆的殷殷嘱托。
宣讲带来了一些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一些企业员工听完宣讲后找准了自身角色定位,人浮于事、执行力不强等状态得以改善;很多贫困户受到自强感恩诚信宣讲的熏陶,逐步树立起自立自强的观念,开始自我约束,纠正不好的行为习惯;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期待并付诸行动成立9年多来,宣讲团从最初的36名宣讲员发展到400名宣讲员,累计开展宣讲6300余场次,受众达40余万人次,用方言土语将党的理论方针政策送进了千家万户,传递到了田间地头、农家小院、文化场所等各领域神经末梢享受到保护生态带来的红利,百花岭村民的观念从打鸟狩猎转变为护鸟富民。近年来,百花岭的观鸟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建起规范化鸟类观测点23个,鸟导64名,有农家客栈25户,年均接待观鸟人数5万人次以上。高黎贡山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理事长侯兴忠说。保护高黎贡山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现在我们村再也没有人打鸟了,人人都爱鸟护鸟。伐木工变为护林员身穿迷彩服,背上背包、干粮和观测镜,李国恒又一次钻进了高黎贡山的丛林里。
但论生态价值,高黎贡山世界瞩目。打造生物多样性的复合生态茶园,是高黎贡山带给我的智慧。
高黎贡山生态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亚忠兴致勃勃地说。近年来,保山严格按照保护、持续、发展三大功能定位,努力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牢守住国家西南生物生态安全第一道屏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让高黎贡山绿色颜值变富民价值。
过去村子周围都是光秃秃的,地薄人穷,收成全看老天爷脸色。20世纪末,百花岭村还是一个交通闭塞、贫困落后的小山村,世代居住在山里的村民们沿袭着刀耕火种的生产生活方式,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打鸟狩猎等破坏生物生态安全的现象普遍存在。
此外,保山还在高黎贡山区域建成4个生态旅游景区,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观光观鸟、自然教育和科考探险等游客14万余人次,群众实现旅游总收入2.4亿多元。封再标说,如今的百花岭村,山上可观鸟、可徒步、可泡温泉,山下有柑橘、有芒果、有咖啡,现在到处山清水秀,老百姓的腰包也像山林一样丰盛起来。为了扭转这种坐吃山空的流弊,1983年,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建立,开启了抢救式保护管理模式。他常说:青春是美好的,能有绿色伴着的青春更是美好的。
近年来,保山在高黎贡山保护区周边大力开展生态修复和植树造林活动,结合生产大力发展高原特色产业,分别发展核桃89万亩、澳洲坚果18万亩、油茶30万亩、草果12万亩、糯橄榄15.03万亩、咖啡20万亩、石斛100万平方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600元。(李洪才) 责任编辑:钱秀英 编辑:钱秀英。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高黎贡山森林覆盖率从1983年的86.3%提升到现在的93.7%,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野生动物栖息范围不断扩大,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逐年增多。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与山林鸟兽为友,这是李国恒8年来的工作常态。
高黎贡山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腾冲人,这座大山就是我们的保护神。协会自成立以来,会员带头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示范种植咖啡、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果,发展观鸟旅游逐步走出了一条不砍树也能致富、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成功之路。
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高黎贡山串起其中3个:中国西南山地、东喜马拉雅山地和印缅地区。全年中药材产量达10000多吨,农业产值超10亿元,工业产值7亿多元。高黎贡山是祖国西南生物生态安全第一道屏障,也是观察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窗口。去年,百花岭村村民人均收入12680元。
走进高黎贡山茶博园,处处生机勃勃。近年来,保山严格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保护、持续、发展三大功能定位,坚持以协调人与生物圈,保护生命共同体为理念,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不断加大保护区投入,全面健康有序地开展资源保护、科研监测、社区发展、生态旅游、外来物种监测、科普宣教及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有效地提升了保护区生态环境、生态效益价值,巩固了生物生态安全。
李国恒是高黎贡山保山管护局隆阳分局百花岭站的一名普通护林员,在高黎贡山护林员队伍中,他是最年轻的一位。隆阳区潞江镇百花岭村,地处高黎贡山东麓,这里生态环境优越,鸟类资源丰富,已记录到鸟类520多种,被称为五星级观鸟圣地。
这是我们的生物多样性茶园,上层是水冬瓜覆阴树,中层是乔木型古树茶,下层是生态茶树,底层是杂草绿肥,整个茶园是一个立体生态群落结构和复合生态系统。同时,该公司还辐射带动茶园8万多亩,带动3万多农户10万多人增收致富。